安全校园建设是根本2008年5月31日,国家主席来到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受灾最严重之一的陕西汉中市宁强县广坪镇金山寺村,在一个简易防震棚,看望正在老师辅导下复习功课的孩子们,他向灾区和全国孩子致以节日的祝贺。这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六一”:在大地醒来半岛,而他们的父母、同学却睡去的日子里,他们以令世界动容的含泪微笑,寄出无数致天堂的节日祝福。作为一名城市防灾与建筑科技工作者,我愿以我所调研的资料及分析,对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的命题发表一些科学与文化上的感言,希望它能对久违了的我国城乡校舍安全、校园安全文化教育等有所启示。
2008年5月下旬召开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强调:要尽快组织力量对灾区所有学校建筑进行安全评估和鉴定,确保复课学生安全。发现危房立即停用;需加固方可使用的,必须采取措施加固。对损毁校舍建筑,要进行科学鉴定、收集、保存必要的资料和样本,为灾后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如发现建筑设计和施工确属存在违法问题的要依法查处;5月2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提高学校重建标准;截止5月25日,阿坝、绵阳、德阳、成都、广元、雅安等6市(州)重灾区已有1553所学校复课,复课率为41.9%,高三复课率达96.3%,其中帐篷学校和木板房学校集中安置20556人,异地转移安置5598人;6月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出通知要求“灾区重建学校优先”,为保证学校等援建工作尽快开展,受灾市(州)必须在6月8日前,明确重要建设的学校、幼儿园等公共建筑的位置、面积等,这些建筑的场地选址必须满足安全的要求。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姜伟新部长从震区归来时强调,在所查勘的两个学校受灾现场发现,一所学校建筑物损毁面积1/2,另一所损毁高达2/3,他表示非常痛心,要严查校舍质量。事实上,汶川大震后,各界普遍关注大量垮塌的学校和医院是否存在人为问题,已有媒体报道绵阳富新二小、都江堰聚源中学、都江堰新建小学等存在建筑工程质量疑点。据现场考察,这些学校都存在肉眼可见的混凝土内用铁丝、预制板钢筋太细、墙与梁柱间无抗震构造等严重问题。据四川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到5月26日,在汶川大震中死亡学生4737人,受伤16000人,占四川地震死亡人数的7%。据《21世纪经济报道》,此次地震中完全垮塌或部分垮塌的中小学有42座,校舍垮塌199万平方米。5月26日,绵竹市五福镇富新二小,127名小学生被定格在镜框中,激动的家长呼喊着,这栋教学楼竟是五福镇19个村所有楼房中唯一垮塌的一栋;什邡市洛水镇到5月23日17时,累计死亡784人,其中学生180人,另有8名学生失踪,该镇受伤7 038人,其中学生887人;截止5月26日下午,整个什邡市有500多名学生死亡,2000多人受伤。都江堰聚源中学两幢教学楼在瞬间倒塌,278名师生遇难,11人下落不明;都江堰新建小学的半幢教学楼在地震中垮塌,死难师生239人,但在该建筑后面,同年建设的城关幼儿园却安然无恙,距新建小学百米之远的北街小学也未倒;在都江堰向峨中学420名学生,仅逃出来数十名。虽对此还无法列举全部的惨剧,但必须坦言:死了这么多希望之子,我们的职能部门、主管部门,我们的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都该深刻反思,是技术、是制度、是金钱,还是什么,上演了汶川大地震最令人心痛的校舍悲剧?这是线年的学校之殇,这是教育界、建筑界乃至各级城镇领导者必须反思的头等大事,此事弄不清楚,如何再做出令人们信服的家园、校园重建规划呢?
2008年5月下旬,四川省建设厅曾出具了一份关系“512”汶川大震校舍大面积垮塌的专项报告,认为主要原因是:(1) 建筑设防标准低;(2) 地震烈度太大;(3) 部分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格等。更有人士认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农村中小学建设事权不放,财权上收。20世纪末,农村中小学建设由乡镇自筹资金,建成了一批“三无”(无规范设计、无规范施工监理、无规范竣工验收)。这次垮塌的聚源中学两栋教学楼分别建于1988年、1992年,北川中学教学楼建于1995年,看来悲剧是因为投资太少所致,我以为症结决不在此。可以试问:搞教育没有钱,也不该产生质量疑云,更不该将责任简单地推向“体制”或管理缺陷。教育投入匮乏,就要学生的命,这是无论如何无法解释的问题,校舍垮塌之鉴告诫我们最多的是,必须要抓住校舍质量的疑云,在探究体制之惑时,也更多地探讨为什么没给校舍创造一个本该保证质量及安全的环境。
1988年12月7日莫斯科时间10时41分,前苏联亚美尼亚加盟共和国北部发生里氏7级地震,造员重大伤亡。震中8度,震源深度10公里,这是80年来高加索地区发生的最强烈的一次地震,破坏和损失最严重的是亚美尼亚第二大城市列宁纳坎(人口29万),该城80%的住房、学校、厂房倒塌。仅从列宁纳坎市一所小学校的废墟中就一次运出50多具儿童的尸体。截止1989年第3期前苏联《政府通报》称,地震共造成24972人死亡,其中死亡学生近6000人,伤残者1.9万人,从废墟中挖出39792人,生还者15254人,死者24538人,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亿卢布,超过切尔诺贝利格电站事故的损失(80亿卢布)。据国际社会的分析,其地震的教训主要是:(1) 建筑物尚未充分重视质量标准,地震中不少五六十年代建造的低层建筑物没倒塌,而过去20年来不断新建的高层建筑物却倒塌了,其中有质量低劣的问题;(2) 在地震危险区必须制定防灾措施且开展应急宣传教育,据前苏联地球物理所科学家完成的地震危险性区划图已明确标志该地区有发生6.1~7.0级地震的危险性,但当1985年将风险图交给亚美尼亚和毗邻的格鲁吉亚有关官员后,却一直无人问津,更没有人采取相应行动,当地公众更没有任何防灾教育及准备;(3) 要进一步发展救灾的抢险技术与装备。亚美尼亚地震后救援艰难的最重要原因是几乎没有工具,更没有先进的科学开挖方法,赤手空拳挖瓦砾堆,耽误了救人的宝贵时机。
早在1993年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减灾日将主题定为“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要特别注意学校和医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分析报告《抗御自然灾害》中强调,面对学生生命的建筑,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倒塌的建筑。追溯地看,自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建筑安全纳入到对成员国教育事业的计划中。在巴黎总部或通过设在曼谷、达喀尔和圣地亚哥的办公室,要求建筑师向国家当局提出在灾难发生后学校重建费用和优先问题的建议。如越南是一个例子,在30年的战争后,越南人开始全面性的重建学校运动,到1985年,1 500万儿童入学,使用了10万个教室,但从质量上看,是不成功的,建筑设计未考虑安全问题,也缺少可靠的工程原则或抗灾问题。像许多热带地区一样,越南是一个频繁遭受暴风雨袭击的地方,研究发现,85%的校舍都易被台风破坏,在越南北部一次暴雨中,至少造成1520个教室及1106个实验室、数百计校舍受到重创。一位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过的建筑专家认为:“在世界各地乡村福利机构中,学校一般是城镇中最大的建筑。白天,这里有社区未来之希望的年轻一代在读书,所以当灾害发生时,学校自身必须安全,否则一整代人将感受到灭顶之灾。”
2007年10月10日是第18个“国际减灾日”,其口号是“减灾始于学校”。2006年6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际减灾战略在巴黎总部发起“减灾始于学校”的活动,以促进各国将减灾内容编入普通教育的教学大纲。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迄今,全球只有33个国家在中小学教学大纲中有所体现,至此联合国已连续2006、2007两年将“减灾始于学校”作为国际减灾日主题,可见对校园安全的特别关注度。
2008年5月下旬教育部下发了《教育系统关于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其中包括10方面内部即:(1)切实防范余震和次生灾害,始终把师生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2)切实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工作;(3) 积极创造条件帮助灾区学生恢复上课;(4)积极开展灾区学生心理援助工作;(5) 认真做好灾区孤、残学生援助工作;(6)妥善做好灾区学生升学考试工作;(7)切实做好灾区学生资助和帮扶工作;(8)积极做好灾区学校恢复重建准备工作;(9)抓紧落实学校对口支援灾区工作;(10)开展向抗震救灾英雄师生学习活动。但事实上,四川汶川大震校园灾难,夺命的是低劣的建筑物,而非地震本身。在我们无法看全的视线中,有距汶川很近的刘汉小学震不倒;有虽初期投资低,但靠后来不断补强的重灾区桑枣中学不但房未倒塌,2300师生无一伤亡;还有绵阳九州体育馆,虽跨度大,但它始终屹立,已成为最可信赖的避难所。从抗震上讲要做到:(1)预制板的大量应用,由于从某种程度上讲,使用预制板盖房子如同搭积木,由于抗震性能差,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它已被称作“棺材板”,但它又使用了30年,甚至到2000年左右,在我国大城市还有旺盛市场;(2)要强化抗震的整体性,即一方面使用现浇板,另一方面要用好“构造柱”和“圈梁”。如果汶川地区的砖房都能够全部加上构造柱和圈梁,绝不会有如此惨剧发生;(3)学校在抗震上要设法去掉“先天缺陷”,如教室、活动室房间大;为了追求采光窗户大,从而墙面少;一般学校都采用单面、外廊的走廊设计,多由柱子支撑,如果教室两边都是走廊,就只剩下教室前后两面墙抗震,两边柱子的作用会很弱。同样,与汶川地震相似,地区1999年“921”大地震曾造成全岛近千所学校严重受损,当时调查发现全岛95%的校舍不合乎抗震要求,如今,在地区,学校建筑的抗震能力已大为提高,一般要比民居至少高25%。
作为一种借鉴和导引,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在2004年发表的题为《在地震中保护学校》的研究报告提出,要减少学龄孩子在地震中的风险,主要有五个方面。即要提高对学校地震安全性的认识;定义并阐述学校地震安全性原则;评估学校和其他公共建筑的脆弱性及风险;鉴别提高学校地震安全的战略和项目;迈出提高地震中学校安全的关键一步等。2005年7月21日,OECD再次发布新闻公告,指出其30个成员国采纳的学校安全建议,提出其成员国同意采取措施减少学龄儿童在地震中的风险。保护学校在地震等自然巨灾中的安全是保护孩子在学校中的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保护现在学校和新建学校在地震中的安全,应遵循如下7项安全建设原则:
(3) 提前制定出对学校建筑抗震要求的目标或期望,希望学校不仅具有抗震能力,而且损害要有限,这些学校能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成为避难求助中心;
教育部《教育系统关于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方案》的第八条,特别强调要在尽快配合建设部门做好教学设施评估鉴定工作同时,重新规划新学校建设,努力使校园成为最牢固、最安全的建筑。面对校园重建规划及建设“震不垮”的校园的目标及呼声,我以为必须在如下两方面开展工作:以重建校园规划为中心的工程性防灾措施及以普及校园安全文化教育为核心的非工程性防灾对策,只有这样才能较深入且无偏颇地推进“安全校园”的整体化建设。
对学校建筑的重要性除了抗震设防标准要高外,还要包括建筑物甲、乙、丙、丁四个等级的确定。一方面设防烈度不能无限提高,另一方面标准定多高才适宜,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策问题。如果确定学校(多数中小学)在灾难后要成为靠得住的避难所,那它的抗震设防及相关标准就要提高;就要研究每一个重建校园的科学选址及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虽然校园建筑要追求创新设计,但必须给建筑师及校长一种观念,对极不规则、违背安全与环保常识或规律的方案不能定,要选择本质安全的项目形式;现在中国的城市避难场所多在公园或城市广场,应建立一个公共应急避险的新机制,即要把有条件的学校考虑进去。只有这样才有希望赢得条件和资金提高校园安全度。这方面日本静岗县有一个较好的地震预防计划可供参考:
日本静岗县地震预防计划始于1976年,它预告在日本太平洋海岸的东海地区发生大地震(东海地震),概率很高,静岗县意识到它需保护70万儿童和小学生的安全,他们便将计划整理成《学校中地震预防的讲授纲要》的小册子,开展学校建筑物加固,重建及灾害预防的教育等。他们认为,在地震对策中,学校有三个作用:
(1) 灾害预防教育。不仅开始常规的防灾课程,还将每月的第一天定为“安全检查日”,小学及初中的教师与学生检查安全设施和用具,其目的是加强他们对抗震安全措施的必要认识,不能忘记;
(2) 学校作为训练场所。抗灾演习训练每个学生每年有3~5次机会,每年9月1日更成为法定训练日;
(3) 学校作为撤离中心。在静岗县设立了372个撤离中心,其中有176个小学、75个初级中学和13个高级中学。学校的建筑物和体育馆已被加固,用于接收伤员等。在此基础上,学校设施中尤其强化生命线系统如供水、供电的可靠性,拥有一个有效的医疗急救系统。
面对要把学校建成该地区或应急避难场所这样一个高目标,重要的是必须做到:(1) 在这个区域中找出威胁学校安全的风险要素;(2) 要透彻研究距安全学校目标的差距,是技术标准,是设防水平,还是管理体制等;(3) 要明确并保障安全校园建设的最基本经费。笔者曾在给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建议中说,要将学校变成一个区域中的“特别保护区”,这样的概念表明,对于学校建筑,对于重建校园必须由国家甲级设计单位进行,要确保所在建设程序上的高规格、高资质;(4) 要研究学校建筑的安全计划,这其中包括要研究某次灾害对防灾建筑的费用及带来的好处等;(5) 还要统筹好安全校园在信息化诸方面的特殊安全要求等。
“512”汶川大震后社会上一致认为,四川的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坚强。因为灾难是一场最好的教育,如果能将汶川地震“灾事”融入课堂,其灾难洗礼的教育作用会令孩子们受益终生。5月29日汶川银杏乡银杏小学的所有幸存学生和映秀镇映秀小学目前能联系到的所有孩子共计313人(与伤亡不大的银杏小学相比,映秀小学的孩子们受了更多的苦难,473个孩子,现在只剩下217个,此次只联系到48人),每人收到一份来自北京的特别礼物,313张曾泪流满面的脸,开始放晴。由于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重在完成为校园安全在普及学生安全文化教育上的全部努力,不仅要使他们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灾意识,更要让他们用自己在艰难空间中的所感所闻去告诉全国的中小学生,这将是一个极有价值的非工程性防灾对策,这将是对中国校园安全极有意义的“文化重建”教育。如果对教育管理者说,“以人为本”、“以教育为本”、“以校园安危为本”是灾难沉重代价换来的兴邦哲思,那么对中小学生需要的则是珍重自身的生命教育,其中最应强调的是对灾后学生的心理创伤治疗。对灾区学生可采取有效的校园安全自护教育班会;对非灾区的中小学生可采取以自护、互助演练为主题的活动,尤其要介绍校园安全、师生互助、沉着应对的汶川灾区经验。
“512”汶川大震给我国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最大启示在于,我们对于灾难教育还太过于局限,不仅没有进行巨灾教育,更没有做过最大危险准备下校园坍塌模拟后的必要演练。因此要立即编研有巨灾背景、有沉痛记忆下的灾难教材;要着力培养并组织经过灾难考验的教师任教;要强化并充实每年3月的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内容,并使“校园安全”成为中国迈向世界文明的标志而不懈努力。为此建议:
校园的不安全因素极为复杂,既有学校建筑设施的不安全因素,也有社会的不安全因素;既有校园内萌发的事故隐患,也有周边社区事故对校园安全的威胁。校园暴力、火灾、体育课意外、实验室事故、交通事故、突发气象灾害、食物中毒及药品安全、学习用具事故、野外及郊游安全、治安事故等都越来越成为不能不重视的校园隐患。此外,总结灾害事例教训,研究校园安全建设中的细节很重要。作为一种安全减灾的预防思考,校园安全细节应包括:学校是否制定安全愿景?校园色彩安全吗?教室、图书室、厕所的拥挤容量有否安全保障?学校内的安全标志完备吗?每个学生是否知道自己校园的避难场地及应急逃生路线?学校的资源与数据中是否有便于调动的社会志愿者队伍?学校是否坚持至少每学期开展一次综合应急事件安全演练?
2005年6月16日正式公布“八条措施”以维护学校和幼儿园周边安全环境;2006年上半年全国已审议《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更强化了要加强学校安全管理。但我以为系统化安全文化教育并未到位:(1) 校园安全文化的教材尚未出台,现行的各类读本仅仅是一种应急式的册子,它们虽然有应急效应,但不符合教育规律,所以强化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安全文化专门教育十分必要。建议对学校全体(含师生)不仅要教育,也要进行专业测试;(2) 我国应利用国际化发展的机遇,尽快弥补在安全减灾学科建设上的不足,要最大限度地组织专家编制城市灾害及综合减灾类的安全文化适宜性教材;(3) 采取灵活生动的教育方式,使科学减灾自护的演练经常化、制度化、专业化。
安全文化教育不是欲速可达的行为,它符合渐进的积累式的模式。无数的灾难,加剧了绝望与悲痛,造成家庭的破碎,更对青少年造成过大的心理冲击。安全文化教育源于常态建设的教育养成,它使灾害时间表有重建可能,它使一个重创场景考量的心理承载力成为可能。为此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1) 强化中小学生的灾害心理耐力教育。国外灾害及危机管理统计,占每一个国度公民的70%的人都会在一生中遭遇一次可以称得上“创伤”的“灾事”,所以目睹灾害恐怖场景的自觉防卫应成为本能及心理准备;(2) 在诸多灾难中,“人祸”猛于虎已是事实,由于本能的准备不足,导致灾情扩大化更为常见,所以自觉性的安全投入与思考对每个社会成员尤为必要;(3) 要教育中小学生安全应成为一种信仰,在诸多可接受的教育要素中,安全减灾能力是不可舍弃的,要千方百计使安全文化教育成为学生的一种追求与乐趣;(4) 呼吁《校园安全法》的尽快编制。它提醒各级教育管理者要在以人为本抓好校园安全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各方职责,校园安全及学生安全自防教育与能力建设上绝不可留“死角”。